当前位置:主页 > 包小三 > 正文

老照片:1942年河南大饥荒真实记录灾民当街啃食树皮

05-15 包小三

  1942年河南大饥荒,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前往河南记录下这场大饥荒。经过数码上色修复,还原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野。照片中记录下的场景如同电影《一九四二》中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饥荒从1942年7月开始,持续到1943年上半年。河南发生严重旱灾,又遭遇蝗灾,多地夏秋两季绝收。河南全省111个县几乎全被波及。河南省1200多万人口中约15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逃离河南,去往陕西、甘肃和西部地区。

  逃荒的灾民中老人、妇女和孩子居多。一对小兄弟随灾民逃亡,沿街乞讨,相依为命。

  举家逃亡是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带上家当一起逃荒,对于当时的灾民只是知道跑,但跑到哪里去?很多人都没想过,他们有的只是随着人潮走,很多人最终饿死在逃亡的路上,图中的一家五口,或是祖孙三代,有吃的大人会先给孩子。

  原本热闹的村子,如今万籁俱寂。村子里莫说人连活物都没有,饿死的被草草埋葬,活着的举家逃离。

  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和两个孩子从一棵树上砍树皮,这是她们唯一可以充饥的方式,她们只有一个念头活着。

  一颗倒下的大树旁,祖孙三人正在砍树皮,这些树皮并不是用来煮饭的柴火,而是用来保命的“粮食”,是她们未来日子的希望。

  灾民逃亡的路上,道路两旁的树木,几乎下面的树皮全被砍光。或许只有真正经历了饥饿,才知道食物的珍贵。对于“光盘行动”或许大家会有新的体会

  涌入城市的灾民饥饿难当,失去了行走的力气,当街啃食树皮。原本影视剧中的场景,被一张年代久远的照片呈现在眼前时,我不知该如何形容当下,照片真实的让我错愕,又陷入了沉思。

  面对进站的火车,灾民蜂拥而上,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留下就是等死,离开才有生的希望。

  火车站的月台,很多人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等待登上“生”的列车,对于有的人来说或许这一走,就是永远。

  火车进站,国军们登上列车离开河南,或是服从,或是自私,或是无奈。当日军和饥饿逼近时,他们选择了离开。

  国军军官和士兵们携带行李和武器坐火车即将逃离饥饿笼罩下的河南。或许不远处隐约可以听见日军的枪声。

  这场景真的如同电影中的一样,老百姓就想好好的活着,哪有活路就去哪。留下就是死路一条。

  车站里的乞讨者,她的乞讨对象多是和她一样灾民。或许多数人都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谁又会施舍她呢?

  去往粥棚的路上,一位因为饥饿晕倒的妇女,她的嘴里还有没来得及嚼碎的草根。当时很多的天主教会和当地的善心人士在街边搭建发放稀粥的棚子,沿途舍粥,帮助灾民。大灾荒初期,国民政府曾三次拨发紧急赈灾款项,合计3400万。由于官员贪污和层层克扣,到达灾民手中寥寥无几。初期拨发三次赈灾款后,只能由河南省自筹款项赈灾,地方政府能力有限,可谓杯水车薪。

  逃荒的路上,一家三口,丈夫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尸体只能用一床破被子包裹。莫说无钱购置棺木安葬,母子俩恐怕连挖土的力气都没有。太多人死于逃荒的路上,被记录下的灾民死状恐怖,人性的善与恶,不过就是一念。逃荒的路上更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个长期营养不良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饿能让他哭闹,但对于抱着他的母亲,饿告诉他母亲她必须活着。

  灾民临时安置点里面的孩子们,他们大多是孤儿,很多是家人在逃荒的路上饿死,被好心的路人捡到随他们同行,最后到达临时安置点。如果他们被遗弃在路上,就会变成野狗的晚餐。

  灾民临时安置点外等待救济的灾民。为应对大批灾民涌入,河南省周边地区设立多个灾民临时安置点,由当地政府设立。有的则是当地的天主教会设立或善长仁翁出资设立,临时性供灾民休息,每天定时发放食物。

  地方政府的灾民临时安置点里几名小孩前来讨饭,安置点的食物发放现场有警察和军人维持秩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quzhanba.comhttp://www.quzhanba.com/a/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