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包养网站 > 正文

后包养时代 中国邮储银行难圆五大行之梦?

05-09 包养网站

  继工、农、中、建之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版图中,即将增加一个新的“巨无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政银行)。尽管已从事20年的储蓄业务,但作为商业银行,邮政银行仍是一个稚嫩的“新手”。

  而作为一个“新手”,邮政银行又拥有着仅次于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存款余额,其营业网点数目甚至超过任何一家“四大”行——截至2006年3月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48万亿元,联网网点达3.5万个。

  也因此,质疑之声一直伴随邮政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传统邮政的管理体制、匮乏的金融经验和人才储备,都让人们为邮政储蓄变身商业银行捏一把汗。业内的担忧是,“第五大”之梦会不会重蹈“四大”曾经的覆辙?

  此前,银监会的表态可谓“声声急”: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要及时启动邮政储蓄机构改革;更早前的1月份,刘明康还曾说,要加快邮政储蓄银行批复。银监会还在今年4月成立监管四部,其重要职责就是对邮政储蓄机构实施监管,积极推动邮政储蓄银行组建。

  目前邮政银行方案见于今年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邮政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该规定的核心是在“政企分开”,原邮政系统内部的传统业务部门与监管部门分离,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原邮政储汇局基础上成立邮政银行,并由邮政集团公司控股。

  “纳入银行监管体系意味着原邮政系统对于邮政储蓄的控制力削弱,基本上失去了对于邮政储蓄的部门领导权,而只能通过股东权力来施加影响。”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何奇峰对本刊说。围绕着邮政金融业务改革,各部门之间的博弈一直非常微妙,受制于邮政体制改革滞后,邮政储蓄改革逐步形成了“主体不积极,主导很焦急”的局面。

  事实上,这种权力博弈也间接导致了邮政储蓄改革进程的滞后。根据原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对本刊介绍,1992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央行曾数次提出邮政储蓄改革方案,但种种原因下均未成行。其中,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央行首次提出组建邮政银行。

  1998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秀清受国家邮政局之托,进行了邮储市场化的课题研究。黄对本刊回忆说:“当时全世界的邮政都在改革,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都推出了邮政储蓄市场化方案。我们借鉴之后,提出了包括彻底市场化及渐变式市场化等改革方案在内的研究报告。”

  最终,那一轮的邮储改革也胎死腹中。那么,当时央行为何频频提出改革方案?而邮电大学的市场化方案又因何未能实施?“这是由邮政储蓄的出身背景决定的。”原央行研究局人士对本刊称。他回忆,1986年3月,央行希望回笼资金,缓解通货膨胀,遂借助邮政网络筹措资金。作为回报,央行付给中国邮政远高于储户存款利率的转存利息。

  由于高额转存利差,邮政系统坐享其利。形成“靠网点吸储,靠转存款吃饭”,即便是1996年至2002年,央行连续8次降息,邮政储蓄转存利率仍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交存央行的准备金利率——仅2002年,央行向邮政储蓄就支付了180亿元的转存利息。

  邮政系统的确非常依赖邮储收入,“上世纪90年代末,邮(政)电(信)分家后,邮政储蓄占到整个邮政系统收入的三分之一,有些地区甚至占到六成以上。2005年,邮储收入在整个邮政收入中的比例超过50%。所有业务中,邮政储蓄最能获利。”黄秀清说。

  由于不堪重负,央行甚至总结出邮政储蓄的“三宗罪”:利率倾斜政策导致强劲的利益驱动,邮政存款每年都在疯长,央行则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邮政储蓄的巨大规模正越来越多地对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产生干扰;邮政储蓄65%的存款来自农村,仅有35%来自城市,正成为农村金融的“抽血机”。

  2005年初,《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又规定,邮储的“老存款”按照10%、15%、20%、25%、30%的比例分5年转出。“老存款”指邮政储蓄在2003年8月以前转存在央行的存款,规模约为8290亿。

  今年上半年,邮储的银行业务试水悄然加速。一位陕西邮政储汇局的人士对本刊回忆,今年1月他就同数十位同事前往北京的国家邮政局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包括: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国际国内金融管理等。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湖北省和福建省的邮储人员。

  参加培训的三省都在上半年试行了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该业务属于小额信贷,大致形式是:持有本人或他人邮政储蓄定期存单的客户,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在邮政储蓄网点申请最高不超过存单余额90%的贷款。如果逾期不还,存单将被冻结。

  2006年3月29日,陕西第一笔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商洛成功办理。这一天,湖北也发出了第一笔同样的贷款。截至5月初,湖北省邮政储汇局在全省25个试点网点累计发放贷款407起,累计金额1082.55万元,日均放贷额超过30万元。

  国家邮政储汇局计划在存单质押贷款成熟后,将进一步扩展小额信贷业务,并渐次开展部分存单质押贷款、单户财产抵押贷款、小组联保贷款等业务。“其后推行的业务恐怕就要考验邮政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了。”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何奇峰说。

  风险控制能力可以慢慢学习,但如果邮政储蓄系统的另一个弊病没有解决的话,将影响到整个转型的成败。“邮储局本身一直不乏市场化的意愿和冲动,但长期以来邮政储蓄与邮政企业混合经营,这种体制之下,邮储仅仅是邮政系统中一粒棋子,一个部门。”黄秀清说。

  邮政银行方案试图解决这一致命的问题,邮政银行将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这还需要循序渐进,按照银监会部署,首先对邮政储蓄实施全国统一的分账核算。并在今年年底之前,建立起独立的业务和资金核算体系以及相应的账务管理体系,以准确、完整、全面地反映邮政储蓄的真实盈亏状况。

  然而,目前看来,邮政集团可能是即将成立的邮政银行的惟一股东,此前传出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入股邮政银行的说法并不准确。“从资本充足性的角度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并不强,而且由于3G上马在即,二者资金需求极大。考虑到邮政银行的总盘之大,让这二者进行投资,似乎也无余力。”何奇峰说。那么,谁会是真正的战略投资人?目前仍未有明确答案。

  这样一来,邮政集团作为邮政银行目前的惟一股东,必须理清自己的投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容易滋生矛盾。比如邮政储蓄占用的网点资源,究竟是向邮政集团租赁还是购买,都是悬念。“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划分资产?在以前的电信网通分家过程中,楼堂馆所桌椅板凳都要分清楚。”黄秀清说。

  另外,就是人员划分,乡镇基层的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混岗轮作、频繁换岗已成积习,且相当普遍,如何划分也是待解之题。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quzhanba.comhttp://www.quzhanba.com/a/847.html